这事儿好像只能分析分析,但没法解决。我们是个不太需要体育的国家。我不喜欢数字统计的方式,试试用个人经验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。
我们每个人对体育的第一印象,应该就是小时候开运动会吧,那时候我们的口号是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,锻炼身体,振兴中华……”这个口号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没变过,不知道其他地方朋友是什么,估计差不了太多。
这说明了什么呢?我们对体育的投入和热情都源自领袖的引导,是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。这就是我们对体育的民族基因吧。
后面随着年龄增长,我们对体育的热情其实更多来自于传媒——喜欢,然后模仿——但没有什么权威或者指导的途径,只能自己瞎玩儿。最关键的是,我们的学业和任何体育运动,都是相悖的,有踢球的时间就会减少学习的时间,有打乒乓球的时间就会减少参加课外班的时间。
总之一句话,学生要是不学习,其他一切都是非正义的,是不会得到真心支持的。
长大成人了,如果现场看任何项目的体育运动,都有一种看街头卖艺的既视感——挺热闹,但仅此而已。哪怕是今天,亚运会这种赛场上,现场观众只会因为我们的球员比对手先碰到球了、或者进球了,而发出类似哄笑一般的雷鸣般的声音。
这和欣赏体育比赛的态度,严肃点说,一点关系没有。
昨天去社区周围转了转,河边钓鱼的人很多,社区里的“老年活动中心”里,全是打麻将的。让人觉得“活动”这俩字有点刺眼。转眼一看,有个拍篮球的小妹妹,一个人孤独的在家门口拍球。回到小区里,有正在训斥孩子不好好跳绳的年轻妈妈“这是你自己的事情,能不能认真一点?”孩子还是一副懒洋洋的表情,穿着一双漏脚趾头的凉鞋,不紧不慢的在跳绳。
打开手机看看,最多的要数穿着瑜伽裤爬山的姑娘们的照片。各种造型和妆容挺精致,也好看,可是怎么也联系不到“体育运动”上来,看一百遍、一万遍也不成。
公司里的健身房倒是很多人去,出来的一身汗味儿让人难绷。另外,假如不是公司有9点后打卡可以报销打车费用这一说,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在。
我对杭州亚运会的印象不佳,有一个很重要的片段是,在田径场跳远比赛的时候,参赛的印度姑娘高举双手,打出节奏想引导现场观众帮她打拍子。她的表情有点羞涩,也有点强努着的自信,是运动员那种燃烧肾上腺素后义无反顾、哪怕面对几万人也爱谁谁的自信。
倒是得到了几秒钟的掌声响应。没有人、或者可能只有可被忽略的人,会继续这个节奏,帮助她完成这一跳。尴尬么?她心里肯定不舒服,不过这一跳完成的还挺好的,最后成绩是第二名。
很多事情,很多东西,我们都知道应该慢慢来。这一代人不行,可能还有下一代。可是这件事,我实在不知道还要几代人才可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