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吴昆成(华中师范大学)
近日,湖北省物理特级教师程启明“火”了。他坚持手写教案40年,目前已写100多本,累计400万字,被赞为“活动的物理教案博物馆”。1982年,程启明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,到如今61岁的他婉拒了民办学校的高薪聘请,返聘继续留在武汉市东湖中学。教了四十年书的他,教案年年“刷新”,几乎每个工作日,他都会早到学校,利用清晨梳理、总结教学,撰写教案。(3月22日《中国教育报》)
教育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事业,这一点可以从程启明老师身上得到很好体现。持之以恒,既是坚持不懈地做好一件事,也是不断努力、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。但是,在当代教育中,短视和急功近利的一面也时有发生。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追求表面的成绩,造出各种“新颖”的概念与口号,看似是有所创新、有所作为,实则是借用着前辈们的“名字、战斗口号和衣服”,用这种借出来的语言,演着教育历史的新场面。
这算是一种持之以恒吗?也许这种行为也继承了一些有用的教育观念,但只是用着教育观念做着观念的实验,在实践的表面来回游走。或者也“实践”了,但只是耗费自己精力,去排练、去表演好一节“样板课”,来借以表现教育观念的高超。这样看似在为学生服务,实则是拿学生当小白鼠。今天教这个,明天教这个,不惜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,最后挂上各种称号与名头,得意洋洋地告诉你:“我是名师”。
《周易》曰:“君子以言有物,而行有恒。”教育是一种“慢”的艺术。无论是对于学生,还是对于老师,都是如此。你不可能在两三个月里,就能“做出”一种教育观念,就能把一个人琢磨透,就能把一块“朽木”雕成艺术品。也许,程老师的做教案的方式确实有点“笨拙”,既然已经是电脑时代了,各种教育技术层出不穷,为何不用电脑写教案呢?但这种“笨拙”所表现出的就是一种“慢”的持之以恒的态度。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,或许教育本身就是很慢、很宁静的。教师不一定就要掌握新潮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技术,以一颗朴素育人的心换学生一颗朴素学习的心,或许更为重要。把这一件事做好,而后只需要静待花开。
“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后剩下的东西”,或许多年以后,学生们会忘记那些具体的知识、那些繁复的技巧,但不会忘记这么一位朴素无华、忠诚于事业的良师益友。真正的教育应当剔除浮华,回归朴素,回归坚守。匆匆上路不一定就能遇见好的风景,从容淡定、踏踏实实地走着,或许才能以一颗“慢心”、一颗“恒心”,欣赏到沿途美妙的风景。这样看,持之以恒是一种教育态度,也是一种生活态度。